论坛时间:2018年3月19日 9:30AM~12:30AM
论坛地点:河北工业大学东院能源装备材料技术研究院 201报告厅
论坛报告人
1. 姜建壮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2. 卜显和教授,南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3. 鲁统部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
报告一
报 告 人:
北京科技大学化生学院 姜建壮教授
报告题目:
三明治型四吡咯稀土基单分子磁体研究
报告人简介:
姜建壮,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7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7月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计划。兼任国际卟啉与酞菁学会中国国家代表,Vibrational Spectroscopy、J. Pors.&Pcs.、Chin. Chem. Lett.、J. Rare Earth、无机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卟啉酞菁类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和Chem. Sci.等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应邀为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oord. Chem. Rev.和Handbook of Porphyrin Science等撰写综述文章,作为卷编辑主编一卷Structure and Bonding,入选Elsevier2014-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类)。
报告摘要:
A series of bis/tris/tetrakis(phthalocyanine)lanthanide complexe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for the purpose of affording good single molecule magnets (SM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报告二
报 告 人:
南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卜显和教授
报告题目:
动态金属有框架材料的构筑与性能
报告摘要:
简要介绍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动态金属有框架材料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
报告人简介:
卜显和,博士,教授。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并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任博导。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天津市授衔专家,2017年被评为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任Dalton Trans等顾问编委,Sci. Rep.、高校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科技导报、应用化学、中国化学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课题等,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及分子基材料化学研究,在Angew.Chem., JACS, Adv. Mater..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论文被他引14500余次(H 指数 69)。参编专著或教材6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项。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和2011年两次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2年及2016年两次获中国侨界贡献奖。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担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报告三
报 告 人:
天津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鲁统部教授
报告题目:
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
鲁统部,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进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5年出站后留校任教。2016年调入天津理工大学工作。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二十多项研究课题。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Chem. Sci., Chem. Commun.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被他引5400余次, H指数43。2005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十四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现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天津市化学会副理事长,“新能源材料”创新学科引智基地中方负责人,“材料微结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CrystEngComm、Current Green Chemistry, Journal of Crystallography杂志、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杂志编委,国际晶体学ActaC杂志共同编辑。
报告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化石能源,还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氧气和食物来源。但是,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很低,平均不到1%,无法满足人类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开发更高太阳能能转化效率的人工光合作用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工光合作用的最终目标是在催化剂和光敏剂的作用下,高效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人类发展提供清洁氢能源。或者利用水氧化放出的电子在催化剂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低价态碳化合物,为人类提供燃料和化工原料,从而实现人工光合作用。而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关键是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催化剂及光敏剂的开发。
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包括均相催化剂如分子和簇合物催化剂等,以及非均相催化剂如各种组成的半导体催化剂等。本报告给出几例光、电催化分解水和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