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结对共建第一次研讨会成功召开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教育新路径-R
  访问量: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结对共建第一次研讨会成功召开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新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2025 年 5 月 23 日下午,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在北辰校区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联合召开课程思政结对共建第一次研讨会。本科生院院长张小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勇、副院长秦宁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岱、副院长王新,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有芳、副书记李睿及三学院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秘书等齐聚一堂,围绕 “人工智能下的大模型赋能课程思政建设” 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伊始,马岱致欢迎辞并指出本次会议的两大核心议题:一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二是讨论三学院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工作方案(草案)。他还强调,尽管建艺学院和材料学院的专业教育由于分属不同学科门类而差异较大,但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上为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后,信息安全与技术服务中心李英双老师带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与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演讲,从专业视角构建起技术与教育的连接纽带。她从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切入,系统阐释了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及典型产品形态,特别以 DeepSeek 大模型为例,演示其在文本生成、知识检索等场景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比分析各类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适配特点,揭示技术工具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最后,李英双老师现场演示学校智能体平台,展示其在教学资源整合、学情分析、思政元素智能推荐等方面的功能,为教师们呈现了一幅 “技术赋能思政” 的可视化图景。



在课程思政经验分享环节,三个学院的教师代表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展现了各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材料学院杜安老师以《金属材料学 — 支撑世界的钢筋铁骨》为主题,立足课程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的特点,强调在知识传授的关键节点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理解材料性能的同时,感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以 “见微知著” 诠释从材料微观结构研究到宏观工程应用的育人逻辑,激励学生以 “百炼成钢” 的毅力投身基础材料研究,培养兼具科学思想与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刘荣伶老师聚焦《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建起 “中国故事 — 地域文化 — 专业实践” 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体系。她挖掘天津本土建筑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发现家乡建筑之美。将 “匠人精神”“文化自信” 融入设计思维培养,树立、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理念,实现专业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彬老师作《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如何协同构建 “大思政” 育人格局》报告,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为跨学科思政育人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共建方案展开热议,就资源共享、联合教研、案例库建设等提出建议,强调思政教育需“润物无声”,避免形式化。

刘文勇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课程思政要做到 “如盐溶于水”,避免形式与内容的 “两张皮” 现象。他提出 “双维育人” 理念:从 “做人” 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道德操守;从 “做事” 维度,锤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育人形式,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



张小俊从学生团代会的思考切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需紧扣 “情感共鸣” 与 “价值塑造”。他强调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特点,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以 “教会学生做人的道德准则” 为核心,在知识传授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 “教书育人” 的根本目标。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三学院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工作正式启动。未来,三学院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 “学科互融、技术赋能、协同创新” 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新平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图文:田卓然  王宇红

审核:马岱

版权所有:河北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西平道 5340 号

邮编:300401

访问量:

?2018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奔唐网络